- 发布日期:2025-06-24 03:23 点击次数:198
一 、毛泽东提出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
早在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尚在进行时,毛泽东在5月20日致电林彪、 高岗,指出:在南满作战结束,建立强大的南满根据地后,“还要解决冀 热辽地区的根据地问题”,“为将来夺取长春北宁两路、长、沈、津四城” 创造条件。同年10月13日又致电林彪:“你们攻克吉林后,应将主攻方向转至北宁平绥两线。”并指出,沈阳锦州间、锦州山海关间、山海关天 津间、天津北平间、北平张家口间均为很好的作战地区。
1948年2月7日,当东北冬季攻势已取得重大胜利时,毛泽东在给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分析了东北国民党军今后的动向,同时 提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下一步作战的战略构想。指出:“下一次作战有两 个方向:一是打抚顺、铁岭、法库之敌;一是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 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等地之敌。究竟打何地之敌为好,依情况决定。 但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蒋介石曾经考虑过全 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这主要是因为南线我军尚未 渡过长江及北线我军尚未给蒋军以更大打击的缘故。但最近你们已连续 取得几次大胜仗,如果你们再有几次大胜仗,杨罗杨(指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第1政治委员罗瑞卿、第2政治委员杨成武)又出平绥、出冀东, 南线我军又有积极行动,蒋军从东北撤退可能性就将突然增长,其时间 可能在夏季,或更早一点。”“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 滦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 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当然蒋军死钉在东北不撤退的 可能性也有,但除非我军强大到使其无法撤退,否则是难于设想的。”
2月10日,林彪致电毛泽东:'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在东北各 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 今 后 一 切 作 战 行 动 , 当 以 此 为 准 。 ”
二 、东北局、东北野战军建议先打长春
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局和东北野战军领导人研究了东北形势和今 后作战行动问题。4月18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 亚楼、谭政等致电毛泽东,认为:“估计敌目前在东北基本方针为集中兵 力固守沈、长、锦三大城市,借以阻止我军入关并企图利用辽河、太子河的掩护,经辽中、台安相机打通沈阳、锦州间的汽车路的交通。”根据 对敌情的这种判断,他们提出5月份先以半个月时间进行军事教育和战 术练兵,然后集结兵力围攻长春。第一步用10天至半月时间实行围城, 作攻城准备并扫清外围;第二步对长春发起总攻,计划在半个月左右时 间结束战斗。并强调:“以上是我们对作战的根本意见。其他意见亦曾深 入考虑,均认为不甚适宜。”因为,如南下北宁路或入关作战,道路和补 给均有困难;同时在目前国民党军采取集中兵力守大城市方针的情况下, 东北主力南下或者到处扑空,或者遇强敌而无力消灭。“故目前只有打长 春的办法为好。”
毛泽东4月22日复电,'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但同时指出: “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 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 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榆锦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 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 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下要 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 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 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第1、第6纵队,第12纵队第34、第36师, 独立第6、第7、第8、第9、第10师等13个师的兵力发起长春外围战。 战斗中,第6纵队第16师准备充分,火力掩护和连续爆破配合得当,仅 30分钟即攻克大房身机场“大白楼”。独立第10师勇猛顽强作战,歼机 场守军两个营。该两师受到东北军区表扬。这次作战,共歼暂56、暂61 师和保安旅各一部,共6000余人,俘暂56师副师长王正国和该师第1、 第2团团长等人。东北野战军伤亡2100余人。
这次外围战之后,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发现部队对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攻坚作战,在战术技术上存在不少问题,认为,目前即正式攻长春,成 功的可能性较小,如全力进行这一无把握的作战,不能成功则对整个局势不利。因此于6月5日,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就部队行动问题提出三 个方案:一是目前即正式进攻长春,但认为是一个无把握的仗,成功的可 能性较小;二是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到北宁线热河、冀东一带作 战,但认为南下作战可能到处扑空,或因国民党军守备兵力集中而不好打, 同时长春国民党军可能乘机撤退,造成两头都无战果的结局;三是对长 春采取较长时期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办法,时间准备两个月至四个月。 并认为“目前以采取第三个方案为好”,“这一行动除多费去几个月的时 间以外,没有其他坏处,但能有把握地歼灭敌人和拿下长春'。6月7日, 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基本上同意第三个方案,并对攻城与打援的部署和 战法作了指示,希望通过攻取长春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尔后南下作 战逐一攻克各个大城市开辟道路,各个大城市的攻克将从长春战役取得 经验';同时,又强调:“在攻长春的三个月至四个月时间内,你们必须 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 战所必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的道路运输准备工作。”
6月15日至20日,东北野战军在吉林召开围城部队师以上干部会议, 研究围困长春的方针和部署,决定以第12纵队第34、第35师,第6纵 队第18师,独立第6、第7、第8、第9、第10师和一个炮兵团担任围 困任务。在实施军事封锁的同时,开展政治攻势和经济斗争,促使长春 守军粮弹俱困,军心动摇。东北野战军主力则位于沈阳、长春间铁路两 侧准备打援。
三 、东北局、东北野战军放弃先打长春计划,决心主力南下作战
7月,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问题。认为:长 春守军在10万人以上,设防坚固,如攻击长春,有可能遇到由沈阳、锦 州北上的20万增援之国民党军的威胁,所以这一仗带有很大的勉强性和 冒险性;如攻长春不成功,则对今后作战会产生严重影响。与会者一致的 意见是:“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7月20日,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将上述意见电报中共中央军委。并提议:“东北主力待热河秋收前后和东北雨季结束后,即是再等一个月,到八月中旬时,我 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22日,林、罗、刘又致电中共中央军委, 建议以华北军区部队围攻大同,如能调动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一两个军西 去,“我们就可能全部歼灭平、津、张家口、保定、唐山、大同敌人的把握。”
7月22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林、罗、刘,并告东北局:“向南作战 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方孤悬在我侧后 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所证明,亦为你 们的作战所证明。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 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现在你们已经将注意力移到向南作 战方面,研究南面的敌情、地形、粮食等项情况,看出其种种有利的条 件,这是很好的和很必要的。并且应向全军指战员首先是干部充分说明 这些条件,以鼓励和坚定他们向南进取的意志和坚定他们的决心。但同 时,必须说明将要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情况……使他们在这方 面先有精神准备,并研究克服各项困难的方法。”'现在距八月中旬已不 足一个月,你们的政治动员和准备粮食等项工作,必须加紧进行,否则 八月间还不能在北宁、平承、平张等线打响。关于具体作战计划,希望 你们详加考虑,拟出全般方案电告。你们指挥机关似以先期南下和程子 华罗瑞卿①诸人会面为适宜。”7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林、罗、刘: '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 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 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如果你们不打范汉杰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 将以大力集中锦唐线,卫、范协力向西援傅,那时你们可能处于很困难 地位。西面粮食极为困难,东面则是产粮区,此点你们必须充分计算到。”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北军区以第1、第2(欠第4旅)、第 6纵队组成第3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担负向绥远作战之任务”;以华北军区第2兵团出击平古线(北平一古北口)和平张线(北平一张家口), 钳制傅作义集团,为东北野战军执行南下作战计划创造有利条件。
此时,林彪对南下作战仍有顾虑。在8月6日至11日东北野战军领 导人致中共中央军委的几次电报中,先是建议由杨成武兵团先出击绥远, 吸引傅作义集团一部西援,然后东北野战军南下,并提出东北主力行动 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后又提出南下的粮食、道路等 困难无法解决,因而出动时间仍是无法肯定。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9日 复电,对上述电报中陈述的意见提出批评:“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 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 提法是不正确的。”经中共中央军委督催,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才于8月24 日电告中央军委:“我部队大约可于本月底或九月初出动,在九月六日前 后,即可在北宁线各城打响。”
为适应作战需要,经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批准,1948年6月4日, 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东北分会,以林彪为主席,罗荣桓为副主席,高岗、 谭政、刘亚楼、萧劲光、程子华为委员。8月14日,成立东北野战军领 率机关,司令员由林彪兼任,政治委员由罗荣桓兼任,参谋长由刘亚楼 兼任,政治部主任由谭政兼任。9月1日将第1、第2两个前方指挥所分 别改为第1、第2兵团司令部。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政治委员萧华; 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黄克诚。
四 、辽沈战役方针的确立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计划
9月3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了南下作战的预 定部署:“我军拟以靠近北宁线的各部,突然包围北宁线各城,然后待北 面主力陆续到达后,进行逐一歼灭敌人,而以北线主力控制于沈阳以西 及西南地区,监视沈阳敌人,并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之敌或歼灭 由长春南下之敌。对长春之敌,以现有围城兵力,继续包围敌人,并准 备乘敌突围时歼灭该敌。”
9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东北野战军9月3日的部署,同时强调指出:“你们秋季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不要预先设想 打了范汉杰几个师以后就去打傅作义指挥的承德十三军。”“你们可以在 北宁线上展开大规模作战,在此线上作战补给较便利。这又是中间突破 的方法,使两翼敌人(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因此,你们主力不 要轻易离开北宁线,要预先设想继续打锦州、山海关、唐山诸点,控制 整个北宁路(除平津段)于我手,以利尔后向两翼机动。”
9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林、罗、刘,明确地阐述了辽沈战役 作战方针,指出: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部队要完成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 集团的35个旅(师)左右,并攻占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 市的任务,“战役部署指挥得适当,作战休息调节得适当,是决定性关 键”。为确保控制北宁线并攻克锦州、山海关、唐山诸点,“你们现在就 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 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 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如果你们以主 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 太大,可能不敢出来。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出来,另一方面锦、榆、 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十八个旅)则因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 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有可能使 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不如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 适宜。再则,今年九月至明年六月的十个月内,你们要准备进行三次大 战役,每次准备费去两个月左右时间,共费去六个月左右时间,余四个 月作为休息时间。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 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 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 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 (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 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至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基本确立。 这一方针的基本点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首先截断北宁线,封闭国 民党军在东北,然后运用攻锦打援的战法,争取将卫立煌集团就地各个 歼灭。
根据这一方针,东北野战军于9月10日拟定如下作战计划:第一步, 以奔袭动作歼灭义县及北宁线上高桥、兴城、绥中、沙后所等据点国民 党军,切断关内外国民党军的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 援之国民党军。其部署是: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纵队 等6个纵队及炮兵纵队主力,第2纵队第5师,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 师,歼灭义县至昌黎一线之国民党军,尔后相机夺取锦州、锦西、山海 关;以第1、第2(欠第5师)、第5、第6、第10等5个纵队,位于沈阳 西北及长春、沈阳之间,阻止沈阳国民党军向锦州或向长春增援,并随 时准备参加攻锦作战和歼灭长春突围之国民党军;以第12纵队和6个独 立师、1个炮兵团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等部,继续围困长春。
在部署部队行动的同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于9月7日 签发《北宁线作战政治动员令》,号召'我全军必须从思想上动员起来, 懂得新的行动作战之重大意义与有利条件”,“新的行动作战对全军、对 各兵团皆是一新的考验和巨大的锻炼,这一战略机动的胜利,将决定我 们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军事指挥上的艺术及全体指战员的高度英勇精神, 不怕疲劳,不怕伤亡,不怕小的挫折和异常忍受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以适于连续作战的需要,必须把全军觉悟提高到最高度,并以积极的精 神去运用战术与技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定能获得伟大的胜利,给 全国以重大的配合”。
按照东北野战军的命令,各部队一面深入动员, 一面快速隐蔽地向 指定地域开进。一场旨在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大决战随即展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